該怎麼教?
一位學生家長透過一個朋友介紹到我們工作室,在通過電話後得知是一位有參加學校弦樂團拉大提琴的國小女生,她媽媽說因為他很想試試看小提琴,所以想要利用寒假這個空檔來嘗試一下。
原本以為是很單純的想要試試小提琴,這應該很好理解,而且我們也碰過這個例子。大概是以為沒什麼大事,而且小孩正在學鋼琴和大提琴,並不是完全沒經驗,又已經是國小5年級的學生,自己要什麼,都可以完整表達出來。但是可能就是因為覺得不是一個沒有經驗的孩子和家長,我自然沒聽出那位媽媽小心翼翼的聲音。
到了約定的時間,媽媽和孩子一進門,我便直接開口問:「媽媽說你想學小提琴,你為什麼想學小提琴呢?不喜歡大提琴嗎?」。我好像打開了一扇不開被開啟的窗,那對母女對於我的問題,像是冒犯的表情看著我,女兒更是不發一語,那眼神像是在反問我 "難道我不知道她為什麼來嗎?難道我媽沒告訴你嗎?" 我慢了一拍看出了不對勁,接著那位媽媽也連忙拉我到旁邊急急告訴我不是已經和我談論過原因了嗎? 我說因為我想知道孩子心裡的感受,想要知道對於小提琴他是抱持著什麼態度。世國這時國來打圓場,先讓孩子進去上課,然後那位媽媽才有點責備我的唐突,似乎不該這樣問她的女兒,然後就換我當機了。
我告訴這位媽媽說我很抱歉這樣問,可能是我覺得我在話家常的和一位孩子做第一次的接觸,我並不知道,這樣的問題是對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如此的難以啟齒,不過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也許她只是防禦心較強而已。事後世國也告訴我也許我真的太直接了,我同意並決定下次好好修正我的講話方式。
第二次上課時,我因有事外出,等我回到工作室他們也早就下課了,我一進教室,世國便對我說剛剛上課前半小時左右,那位媽媽便早到和教受她女兒上課的婉婷老師談了許久,講到婉婷老師相當無措。我問到底在談什麼?世國說就是該如何去幫她女兒上課之類的話,當然像我在第一堂課的"那種說話方式"是相當不可以的,要多鼓勵她女兒等等之類的話。我在婉婷上完其他學生的課時又再問了她一次關於那位媽媽跟她談話的內容,婉婷顯得相當難過也感到生氣,她說:「我才跟她女兒上過一堂課,我連和孩子的上課的方式都還沒建立,她媽媽那一番話讓我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去教她女兒,到底這是媽媽的聲音還是女兒的聲音?上課表現不好不是本來就應該要有所約束嗎?如果她女兒都只聽好聽的話,那我應該如何上課?更何況我才上一堂課!」
結果那堂課成了那位孩子在我這邊的最後一堂課,她媽之後在電話表示因為她女兒已經嘗試過小提琴了,所以她現在可以好好去拉他的大提琴和彈鋼琴了! 我之後想想,她媽光是在她女兒在上課前對我殷殷教待如何去教她的孩子的時間居然長過於她女兒在我這邊上課的時間,之後,在她女兒未來的路上,她要花多少時間去跟其他人交待?更讓我不解的是,沒有人可以用2堂課去"了解"一樣樂器,如果這樣就能解開她女兒對於小提琴的疑慮,那我覺得並不是「對這樣樂器存有疑慮」,而只是單純的想找事做,所以這樣花了她媽媽兩千多元,我和老師們東想西想就是想不出這樣的動機真的給了孩子什麼樣的學習。
這樣小心翼翼的父母親不在少數,只是躲在父母親溫暖羽翼下的孩子們,不夠獨立,沒有身經百戰的翅膀,飛不高也飛不遠,所及的視野過於短見。這讓我想起龍應台的那本「大江大海1945」,那般生死未明,人間煉獄的年代沒離我們很遠,不過短短的兩代。那時飄洋過海到台,艱辛熬過台灣的開墾期一直到台灣的經濟起飛的祖先們,哪一步不是咬著牙硬著頭皮過?為何我們不能堅毅的養育我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