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音器能讓你成功起步,但真正的滿分靠耳朵與雙手》

 🎯 調音器能讓你成功起步,但真正的滿分靠耳朵與雙手



絕對音感也「不夠」準?──從錄音、律法到調音器的反思


🎻 我以為我「準」──直到錄音機讓我聽見真相


我從小就擁有絕對音感,耳朵對音高極為敏銳。在那個年代,調音器還不普及,我們都是靠音叉定音,再用耳朵建立每一個音的相對位置。對我來說,音感是自然的,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但即便如此,我在學生時期仍經常被老師糾正:「這個音不準!」那時我非常納悶——我明明聽得見音高,也清楚知道音的位置,為什麼老師還是說「不對」?這讓我第一次懷疑:我引以為傲的「絕對音感」,真的可靠嗎?


📼 錄音經驗,讓我第一次「站在旁邊聽自己」

後來,父親看我努力學琴,也非常支持我。他特別買了一台錄音機,還請熱愛音響的朋友——一位叔叔,幫我接好一組較好的麥克風與導線,讓我可以直接錄下練習聲音,再播放出來聽。

在那個還是卡帶的年代,錄音不像現在這麼方便。每一段練習都得手動倒帶、播放。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方式,我第一次真正跳脫演奏者的視角,變成「聽者」,重新審視自己拉出的聲音。

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我第一次播放錄音時,我震驚了。**我一直以為自己拉得很準,結果錄音裡卻聽到了不少偏差。**有些音甚至完全不是我在拉奏當下所察覺的樣子。


這段經驗讓我開始反思:

  • 是我的耳朵出了問題嗎?
  • 還是我在拉奏時,因為身體位置、頭部靠近琴的共鳴點,產生了音準錯覺?
  • 還是我對「準」的判準,過度依賴主觀,而缺乏外部驗證?

🎧 原來我的耳朵在拉奏時,會受到演奏角度與聲音反射的干擾;🎧 原來琴聲透過共鳴箱與空間反射後,與靠近耳朵直接聽到的聲音不一樣;🎧 原來我以為的「準」,其實只是當下主觀的感受。

從那次之後,我開始定期錄音,訓練自己用「旁觀者的耳朵」來聽自己的演奏。這也成為我教學中反覆強調的觀念:

🎯 練音準,不只是練你對不對,而是練你「聽不聽得出來你對不對」。

許多學生不是音不準,而是:

  • 不知道自己音不準,
  • 或者,以為自己準了。

而錄音與聆聽,正是幫助我們跳脫主觀、站在音樂之外重新觀察自己的最好方法。



🎼 一堂演奏課,打開我對「律法音準」的世界

進入研究所後,我主修演奏,必須修一門嚴格的「Performance Class」。這位老師以標準極高著稱,許多非演奏組的學生(如教育、作曲)都敬而遠之。

其中有一堂課,至今讓我難以忘懷,也徹底改變我對音準的理解。

那天老師播放了一段錄音:

  • 同一台鋼琴
  • 相同的音樂段落
  • 但分別用不同的音律(tuning system)調音

每一段都聽起來「準」,但音色、張力與氛圍卻截然不同。

老師要我們辨識:這是哪一種律法?模仿哪種樂團?為什麼有這種差異?

全班靜默,只有我舉手回答:

  • 這段模仿弦樂四重奏
  • 那段模仿交響樂團
  • 還有一段用了純律來呈現協和的聲部

老師驚訝地問我怎麼知道?我說:「因為我從小就在樂團與室內樂訓練中長大,這些音色與音準方式,我一聽就知道。」

那堂課讓我真正明白:

🎯 音準,不只是「對與錯」,而是「你選擇哪一種準」。



📚 音樂中常見的三種律法音準

  1. 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現代鋼琴與調音器通用的系統,將八度劃分為12個相等半音。方便轉調與合奏,但部分和聲不夠協和。
  2. 純律(Just Intonation)強調和聲中的協和比例,例如在聲樂或弦樂四重奏中能創造極純的三度與五度。但在轉調時容易失衡。
  3. 畢氏律(Pythagorean Tuning)基於純五度建立,旋律線條清晰明快,但和聲中可能出現明顯的不協和音程。



🧠 調音器到底幫了誰?或限制了誰?

現在的學生常常依賴調音器,以為對得上就是「準」。但我們忽略了一點:

🎯 調音器只認得「平均律」,🎯 而音樂世界卻蘊含著更複雜的音準語言。

例如:

  • 弦樂四重奏使用純律
  • 管樂與弦樂在交響編制中會微調音高
  • 歷史樂器甚至依據時代採用不同律法(如韋爾克、中庸律)

所以,音準不是一個「點」,而是一種「語言」。 它需要你的耳朵去理解,也需要你的身體去執行。



🪜 結語:調音器是門口,耳朵與雙手才是鑰匙

調音器可以幫助我們走進音樂的大門,但真正帶你深入的是——你的耳朵與你的手。

當你還沒有穩定手型與音感辨識力時,調音器是輔助; 當你進入更高階音準訓練,它可能反而成為一種限制。

但在這裡,我想也要為許多學生說一句話:

請不要輕易批評「用調音器的人就是笨蛋」。

有些人天生不具備絕對音感,他們透過調音器努力學習,這不是偷懶,而是踏實。

調音器,就像一台普通的代步車,當你還無法駕馭法拉利時,它就是你穩定、安全地前進的重要工具。

🎯 如果你能靠調音器把音拉準,至少在考試裡穩穩地拿下80分,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真正的關鍵,不是用不用調音器,而是你是否知道最終要走向「不靠調音器也能準」的那一天。

調音器不只是「對音」的工具,它也能幫你練習節奏感、穩定性、以及合奏準確度。 這些應用,我會在未來的篇章中,繼續與你分享。

如果你也曾懷疑自己,曾靠著調音器努力練習,請記得:你並不孤單。我們都曾走過那段「從不準,走向準」的路。只要你願意傾聽自己、調整自己,你的耳朵與雙手,終將帶你進入音樂的真正核心。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