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

學校的功課、英文功課、數學功課、才藝班的功課孩子們天天被功課追著跑,漸漸的,家長疲累了,孩子油條了搞不清楚,到底給予孩子還是折磨彼此?
時間大家都一樣長,分配時間的方式卻大不相同我想,也就是因為這樣大家展現出來的東西相差甚大。
為人父母後,在學生的反映上,覺得值得深思:若是我的孩子的話,我該如何在課業和才藝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或者該說是,如何在深思熟慮下慎選自己可以負責的課餘興趣?
今天世國在上課前問了要上課那位小朋友是否有做回家功課,孩子一臉肯定地說"有啊!"殊不知,"完成功課"這件事,在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認知上差距這麼大。
「你有完成功課嗎?」
「有。」
「你每天都有練琴?」
「有啊!」
「但速度上沒有達到我要求的。」
「可是我每天都有練琴啊!」
「那不叫完成功課。」
「可使你不是說每天都要練3次?」
「所以你每天只練3次,即便沒達到該有的速度?」
「對啊!」
「......」
這樣的對話在工作是每天都會出現,到最後,我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們交代的方式有問題?
因為沒給孩子一定的次數和練琴的時間長短,下次上課大部份的家長都會手足無措地希望老師可以交代"可以算的出來的"練琴時間
但是就算給孩子實際的練琴時間或是次數時,他們大都又是草草了事以應付該練琴的時間。
當你仔仔細細地拉出一段清清楚楚的音樂,細想老師上課的內容和自己做的筆記,好好的拉琴,時間的長短,就不是那麼重要了。若是練琴不就是這一回事嗎?但是,當你的數學老師告訴你明天要考"第一課"或是"乘法"的時候,不會有人懷疑或是詢問要"讀書的時間"。
如果學音樂這一件事是孩子們的興趣,那麼,練琴就應該是一件好玩的事!
但,若在學音樂前就視學音樂這一件事為"額外的才藝"的話,那麼彷彿練琴這一件事都是"額外必須要做的事"了。這種心態會從我們的眼神及話語中透露給孩子,孩子就會知道,學音樂這一件事是不若功課那般重要,是可以討價還價的!畢竟,它並不會有期中或期末考。但這是不對的,學習心態不對的話,它並不會開出我們所希望看見的興趣花朵來的。
我真的也好羨慕其他歐美國家對於"興趣"(hobbies)的重視及培育,但我們畢竟是在台灣阿。我們或許可以做的是,讓孩子規律的完成學校的功課及練琴的時間,陪著孩子度過學音樂必經的磨合期,並期待孩子們漸漸的從中發現學音樂的的感動,然後愛上音樂。
點頭如搗蒜,心有戚戚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