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精選

《調音器能讓你成功起步,但真正的滿分靠耳朵與雙手》

  🎯 調音器能讓你成功起步,但真正的滿分靠耳朵與雙手 絕對音感也「不夠」準?──從錄音、律法到調音器的反思 🎻 我以為我「準」──直到錄音機讓我聽見真相 我從小就擁有絕對音感,耳朵對音高極為敏銳。在那個年代,調音器還不普及,我們都是靠音叉定音,再用耳朵建立每一個音的相對位置。對我來說,音感是自然的,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但即便如此,我在學生時期仍經常被老師糾正:「這個音不準!」那時我非常納悶——我明明聽得見音高,也清楚知道音的位置,為什麼老師還是說「不對」?這讓我第一次懷疑: 我引以為傲的「絕對音感」,真的可靠嗎? 📼 錄音經驗,讓我第一次「站在旁邊聽自己」 後來,父親看我努力學琴,也非常支持我。他特別買了一台錄音機,還請熱愛音響的朋友——一位叔叔,幫我接好一組較好的麥克風與導線,讓我可以直接錄下練習聲音,再播放出來聽。 在那個還是卡帶的年代,錄音不像現在這麼方便。每一段練習都得手動倒帶、播放。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方式,我第一次真正跳脫演奏者的視角,變成「聽者」,重新審視自己拉出的聲音。 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我第一次播放錄音時,我震驚了。**我一直以為自己拉得很準,結果錄音裡卻聽到了不少偏差。**有些音甚至完全不是我在拉奏當下所察覺的樣子。 這段經驗讓我開始反思: 是我的耳朵出了問題嗎? 還是我在拉奏時,因為身體位置、頭部靠近琴的共鳴點,產生了音準錯覺? 還是我對「準」的判準,過度依賴主觀,而缺乏外部驗證? 🎧 原來我的耳朵在拉奏時,會受到演奏角度與聲音反射的干擾; 🎧 原來琴聲透過共鳴箱與空間反射後,與靠近耳朵直接聽到的聲音不一樣; 🎧 原來我以為的「準」,其實只是當下主觀的感受。 從那次之後,我開始定期錄音,訓練自己用「旁觀者的耳朵」來聽自己的演奏。這也成為我教學中反覆強調的觀念: 🎯 練音準,不只是練你對不對,而是練你「聽不聽得出來你對不對」。 許多學生不是音不準,而是: 不知道自己音不準, 或者,以為自己準了。 而錄音與聆聽,正是幫助我們跳脫主觀、站在音樂之外重新觀察自己的最好方法。 🎼 一堂演奏課,打開我對「律法音準」的世界 進入研究所後,我主修演奏,必須修一門嚴格的「Performance Class」。這位老師以標準極高著稱,許多非演奏組的學生(如教育、作曲)都敬而遠之。 其中有一堂課,至今讓我難以忘懷,也徹底改變我對...

最新文章

🎻練小提琴音準好難?那貼標籤到底有沒有用?